第659章 大胆(2/3)

这样一来,编外胥役的工资收入有保障,编内的官吏胥役也能加薪,而火耗归公后,留存的部份,既可用于衙门的公办、招待、食堂经费,也能用做官吏们年节福利,平时补贴等。

官吏们最后到手的钱,可能还比以前自己弄要少点,但起码这钱现在是朝廷给的,不违规不犯法不用担心。

朝廷正规监管,也能避免百姓被侵扰。

“臣还有个建议,

两税新法后,征收上来的税赋三分,一分留存州县,一分上供中央国库,还有一分则送各道支度使司衙门。

财税三分,让地方州县能够有点财权,不用事事请示朝廷拨款。以前地方留存的,往往不足两分,这更加剧了地方贪腐,都是穷造成的。

现在三分财政,一分直接上供国库,一分则进入各道支度使衙,进入常平仓等,一旦地方有灾情等,也便于及时调拨转运,甚至还能用这笔钱,在常平仓进行和买等,粮价低时加价买入保底,粮价高时再平价放粮安民。

“既然给地方留了火耗,以及工食钱摊入田亩,还需要给地方那么多税赋吗?”

“陛下,地方其实要做的事情很多,官吏俸禄、胥役工食钱,在衙轮役当差的百姓饭食,每年祭祀之费,还有抚济孤寡,还有就是驿站支出,以及修桥铺路等,城池官署学校等的修建、维护,

还有地方乡勇团练的训练,官学校、医学校的开支,甚至是防洪防旱,水利维修,其实要花钱的地方太多,

地方没有财政,则每次办点事情,衙门就要向百姓摊派,这种摊派往往又伴随着搭车收费,明明一项开支需摊一万钱,可能最后百姓们实际负担了两三万钱,甚至更多,就比如说朝廷三年一造户籍,是按户收一文纸笔钱。但到了下面,却是按每口收一文钱,本来朝廷是三年一收,结果地方每年都收,甚至本来这笔钱是包括了手实、计账的纸笔钱的,结果到现在每年手实、计账又额外再收钱,有的地方按一户收一文,有的则又一口收一文,”

现在粮价这么便宜,斗米不过几文钱,这一户五六口人,本来三年收一文钱,现在有的地方弄成三年就要收十五六二十文,这都相当于四五斗麦子了。

地方搭车收费是非常普遍的,那些地方胥吏巴不得经常额外征收摊派点什么费用,正好在里面捞钱。

地方太穷,那就什么事都办不成。

武怀玉提议把原来摊到丁上的一些钱,折入田亩征收,摊丁入亩。而原来火耗上的乱像,也全面整顿,统一火耗只准征两成,且除了租调、义仓粮可以加两成火耗,其余的税赋不得再加火耗,

更不许对火耗收火耗,

两成火耗都要入账归公,一半留存,一半起运。

租调正税、工商税等,全都分成三份,一份留存州县,一份上供朝廷,一州供给各道支度衙门。

李世民很认真的听着。

现在三原县,每亩义仓粮征粮二升,正租二升,一亩就是四升,加两成火耗,那就是四升八,还有调绢绵,如果再摊丁入亩,一亩又要摊入多少?”

“三原五十余万亩地,实步估计一亩也就摊一钱。”

“一钱也不少了,现在斗米才四五钱,一钱也能买两升米。”李世民捋须,“这么算下来,这一亩地一年,正租两升,义仓粮两升,丁钱两升,就算丁钱不加火耗,那火耗也还有八合,总共一亩六升八合,

还要摊入调绢每亩两尺,绵三分,”

“关中田地,良田亩产两三石,旱地下田亩产也有七八斗,臣以为这个负担还是能承受的,

具体的,可以再根据田的良瘦,再分田三等,调整税率,尽量公平一些,”

李世民计算一番,“朕觉得如果按你现在这税率,那朝廷能征到的税可能要比以前少。”

“陛下,如果对官员、贵族、府兵等皆给以一丁百亩的免税额,那么臣以为,现在的这税法,能够比以前按丁征收提高许多税收。”

“一丁两石租两丈绢三两绵,加二十日役,跟你现在一亩六升八粮两尺绢三分绵相比,其实还是定的低了,

朝廷当初制订按丁征税,其实也是考虑到多数百姓并不能足授百亩地的,这个税率,大抵是按五十亩,甚至更少的地来算的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