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4章 一摞借条(2/3)

实在是没活路了,想去关东乞讨,可孤儿老弱只怕要死在半道,老人伤心无比,一个没牙的老太婆,路都走不稳,如何拉扯三个十岁不到的孩子。

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三孔破窑洞和二十亩地了。

这家不是禁军,而是武德初战后安置到龙桥的原关中流民,国初分到二十亩地,然后佃种老武家和另两户禁军家的几十亩地,以前老人的丈夫也还在,加上年轻力壮的儿子儿媳,这家子还算日子过的可以。

儿子被突厥人杀死,一个乡勇,连点抚恤都没有,虽然后来寻到了尸首,可一时间连棺材都没钱买,只得先拿个席卷了挖个浅坑埋着,老人的儿媳被掳走也没回来。

老人丈夫气急攻心,本来身子骨也不是很好,挨冻受饿又气又急,直接就中了风,战时在三原城里连个住的地方都没,又哪还有钱寻医问药,只能硬挺了几天,然后死了。

同样也只能一张破席先埋在乱葬岗子,等以后有机会再重新买棺材安葬。

您就积德行善,买了这地,收下这三孩子吧。

老人给老武夫妻下跪,磕头。

武士恪扶起老人,最终还是只能答应,虽然怀玉认为可以暂时借他们钱粮渡过难关,但老人拒绝了。

因为她们现在根本没有能力偿还,借债只会利滚利,现在把地卖了,让武家念个旧情收了三孩子,留在家里使唤,起码还能有个自由之身,等将来长大了,也还有一点翻身机会。

这都是几十年的人生经验。

老武最终买下了这二十亩地,连带着老人一家那破窑洞和那些剩下的破烂家什等,如今的地也并不是很值钱,朝廷均田制下,限制田地买卖,买地有政策风险。

不过老武明显对土地有些执着。

其实这桩买卖,如果仅以交易来看,老武是亏本了的,那地价给的高于市价,甚至那破烂窑洞家什也很照顾的多给了钱,至于还得留下老少四个,那干不了什么活,纯粹就是四个负担。

半大小子,吃穷老子。

怀玉在一边看的心情复杂,不过也能理解他们的做法,这个时代的债务,真是催命的,连朝廷衙门的公廨钱,年息几乎都是百分百了,民间的利息只会更高,越是饥荒战争的时候,这债利息就越高。

麻绳专挑细处断,厄运专找苦命人。

债务,就是这个时代那些权贵甚至寺庙收割百姓的最好工具,一旦借债,就会利滚利,轻易难以脱身,不死都要脱层皮,而对这邻居来说,她们如今的情况,一般人也不会借给他们债,肯借的,那也必然是盯上他们的地还盯上他们的人,要不了几年,他们一家就会连人带地,彻底成了别人的。

倒不如主动些把地卖了,还能算个人情,看着乡亲份上,乞求给孩子们个活路。

老武最后出了钱买了二十亩地,收下三间破窑洞,还收下了老少四个,他们身份算是武家雇佣的,但没有工钱,只提供吃穿住宿。

老人在厨房帮厨,一个姑娘也跟着,两个男孩子,大点的九岁了,安排到千金堂做学徒,小的才七岁,便让做了老三怀良的书童。

这家子刚安顿好,另一家差不多情况的也寻上门来,最终也是买下地收下屋,连孤儿寡母一家子也收下了。

其它村民们不是万不得已,也还是想再咬牙扛一扛,找上武家,希望借点粮暂过难关。

对此老武也是很豪爽应承,秋借春还,借一还二。

当下最厚道的利息了,大兴善寺等这些长安的大寺借的粮,比这还高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