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:大清?朕的大清呢? 第三百六十一章、农村结构在崩坏(1/5)

    类似的抱怨,在大明帝国是随处可见的。

    而且大明帝国的官府也不太管这些民间的言论。

    虽然抱怨的声音很多。

    但这社会的风气倒是开放了许多。

    别说是调侃一下朝廷了。

    连朱皇帝有时候都会被编排。

    其实这是不对的,因为依礼,不可对皇帝不敬——所以也不是没有地方官想要办个什么“大不敬”的罪。

    但事情捅上去,最多也就罚款,罚款交不起就流放——就是去南洋或者澳大利亚。

    但是办这事的地方官。

    据说得到了朱皇帝的批语:不把精力放在正事上!

    也就是说。

    在朱皇帝看来。

    天天把精力放在怎么捂住人家的嘴巴的官员。

    根本就是瞎胡闹。

    有这个心思。

    不多想想怎么发展地方经济,多收点税不好?

    人家抱怨几句能把这么大的大明帝国给抱怨垮了么?

    肯定是不能的。

    大明帝国要是垮了,肯定是因为经济财政先出现问题才会垮,财政不出问题,军队就不会出问题,军队不出问题,别说是抱怨了,哪怕就是遇到了李自成洪秀全起来造反,分分钟也能压下去。

    任何王朝的垮台,都是自身财政问题的崩塌开始的。

    让人家说话。

    天又塌不下来。

    所以那个地方官的前途也就仅限于此了——上了皇帝的黑名单了不是。

    所以地方上的治安官们根本就不会去管这些农人们说什么。

    会管的。

    反而是那些扒皮们。

    现在就有个扒皮正好走了过来。

    看到这些人坐着不干活,顿时就火了:“都在干什么!活都做完了?老爷我一天一毛钱雇你们干活,还管两顿白米饭,是让你们聚在一起连天的?还不快干活!”

    来人也是农人打扮。

    不过衣服却是很干净。

    而且说话就很气人。

    让人讨厌。

    “李老爷,你这话说的,我们怎么就不干活了?我们倒是想要干活啊,这地里面的活不是干完了么,怎么的,收了你一毛钱就得给你卖命啊。”

    “就是,不就是一毛么。成都那里的纺纱厂,一天给三毛呢。”

    “是啊,李老爷,这工钱咱得涨一下吧,去婆罗洲种橡胶一天能拿六毛钱呢!”

    “去!去!你去!你快点去!”

    那被称为李老爷的正是李忠仁李大秀才——现在不是秀才了,因为是前朝考的功名,大明朝廷不认账,大明科举又有年龄限制,李忠仁又考不了。

    所以只能当李扒皮了。

    “就你这样的,不死在路上算你运气好!还婆罗洲!你有这个胆子你倒是去啊!”

    李忠仁大声挤兑道。

    被他挤兑的农人们脸上虽然不太服气。

    但也不敢说话了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