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/4)

    朱肃这是在直问宋濂,既然你说儒学如此重要。可尧舜之时,并无儒学。

    因何没有儒学的尧舜时代,比有了儒学的后世更加让孔子推崇呢?

    这无疑是想打儒家的脸。

    宋濂眉头微皱,思虑片刻,答道:“三代之时,人心未丧。又有贤王在世,自可天下大同。”

    “其后周公制礼,天下大治。惜后来礼崩乐坏,天下沦丧。庙堂之上,朽木为官,殿陛之间,禽兽食禄。”

    “圣人于此时出世,正是要复古尊礼,于此混沌之间,重拾人心道德,昭示出一条煌煌正路。”

    “若无圣人,岂不是要继续礼崩乐坏,人心沦丧?圣人之学为正朔天下人心之学,如若悔弃,衣冠禽兽,孰能辨矣!”

    不愧是大儒宋濂,三言两语之间,就将朱肃的诛心之问消弭于无形。还点出了孔子之学是为了正朔人心,意欲摈弃儒教,只会让天下重回混沌。

    “原来如此。”朱肃点了点头,也不着急。孔子的论语之中,大多阐述的是孔老夫子所推崇的道德标准、行事准绳、政治思想等等。孔老夫子作为万世师表,其中大多数的观念在最初,其实是毫无问题的。

    朱肃本也没想过,要不自量力的对可以称之为万世师表的人进行批判。

    他想了想,继续道:“学生还有一问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儒学是为正朔人心,使天下大治,那么除却三代以外,何朝何代,才能算得上大治呢?”

    宋濂一愣,这个问题,却是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。他苦思冥想许久,方才叹息道:“天下人心之沦丧,岂是轻易能够挽回的。大同之治,即便贤如夫子,也未能重现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