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局诛十族,朱棣求我当国师 第三百八十七章 温茶(1/3)

    “陛下,理学虽然被尊为官学,可它演变到了今日,早已不再符合国朝实际。”

    奢华的莲花灯组,从奉天殿的梁顶投下了温煦的光,映在五人的衣袍上,格出了明显的阴影界限。

    台阶上,朱棣坐在龙椅上,与坐在锦墩上的姜星火对视,朱高燧躲在朱棣背后的阴影里,而身形高大的朱高煦穿着赤红的蟒袍,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跪倒在地上并未抬头的朱高炽。

    朱棣缓缓站起身来,绕过了姜星火和朱高煦,走下台阶。

    朱棣反常地、慢条斯理地,走到了朱高炽面前。

    他弯下腰,伸出有力的双手抓住了朱高炽的肩膀,用尽了全部力量。

    二十五岁的朱高炽与四十四岁的朱棣,在此刻仿佛是匍匐的熊罴与扑食的猛虎。

    “炽儿,你可知道,朕为什么要让你处理国事吗?”

    只有寥寥几人的大殿内,回荡着朱棣低沉的声音。

    朱高炽感觉肩胛骨仿佛都要碎掉了,他的额头开始冒冷汗,可仍旧没有吭一声。

    “.儿臣愚钝。”

    “不,你不愚钝,伱很聪明,你是朕的三个儿子里最聪明的,正是因为你聪明,你能做你其他两个弟弟做不了的事,朕才让你来。”

    朱棣看着儿子额头的汗水,仿佛雨帘一般滴落。

    “可你不该质疑,尤其是质疑朕的决策。”

    “你在这个位置上坐久了,是不是忘了点什么?”

    朱棣揪着朱高炽的衣领,一把将其从地上抓了起来,父子两人的面孔紧紧相对。

    朱高炽整张胖大的脸仿佛都拧巴在了一起,他害怕了,真的害怕了。

    当行使了大半年的皇帝职权后,朱高炽终于明白,他的父皇为什么这么放心他。

    朱棣的神情难得一见地变得温柔,他贴到朱高炽的耳边,轻声细语地说。

    “咱们一家,都是反贼啊.”

    “咱们是造反从建文小儿手里抢下来的江山,你不记得了吗?”

    说罢,朱棣强迫着朱高炽的头跟着肩膀一起扭过去,扭向一个方向。

    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静静地挂在那里,看着儿孙们围绕着“权力”的互相厮杀。

    “你爷爷在这看着呢,就在这奉天殿里。”

    “你要记得,当年你爷爷在时,就是因为这‘理学’,就是因为这‘宗法’,不肯把江山交给朕可他现在死了。”

    “没人能活到最后,朕也一样。”

    “朕今年虚岁四十五了,再有二十年、三十年,就得去地下找你爷爷,到了那时候,大明的江山,传给谁?”

    这是朱棣在回避了大半年后,第一次明确地在儿子们面前,提及了立储的问题,朱高煦的呼吸不由地急促了起来。

    背对着三人的朱棣,声音高亢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老二老三,朕也要告诉你们,咱们一家是靠造反抢来的天下,不是靠仁慈、靠宽容换来的!”

    “你们到死都要牢牢记住!”

    朱棣转过身去,面无表情地注视着立于姜星火左右的两个儿子,他眸中仿若幽潭般的黑暗,似乎要将二人吞噬掉。

    朱高煦藏在大胡子里的嘴巴咧开了笑意,朱高燧则看起来吓得哆嗦起来,连忙往朱高煦的身后钻.这是他在表示自己并无意与两个哥哥争夺储君之位。

    姜星火则依旧保持着镇定,甚至还饶有兴趣地望向写着“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像”的挂轴。

    姜星火是建文三年穿越过来开启第八世轮回的,对于这个在无数人口中出现过的名字,他只能说,没能见到活着的老朱,属实是个遗憾。

    也不知道如果老朱看到这一幕,会不会脱下鞋把现在还在威风凛凛、气场全开的朱棣抽的满大殿跑。

    朱棣目光扫过众人,最后停留在朱高煦身上,他继续说道:“朕今日召你等进宫,便是要商议立储之事,不管你们愿不愿意,不管最后立谁,都得有个说法。”

    这话犹如晴天霹雳,令朱高炽浑身剧烈颤抖,若不是朱棣依旧抓着他,险些栽倒在地。

    但朱棣没有多看他一眼。

    “老二,你的功劳,朕记得。”

    朱高煦的嘴唇蠕动了几下,他想说“谢父皇”,但是喉咙好像堵住了,眼眶里似乎要流淌出一股酸涩的液体,但又被他硬生生憋了回去。

    但朱高煦心里很清楚,对于自己成为太子,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阻碍,那就是朱瞻基。

    在朱棣的心目中,朱瞻基是绝不可替代的存在。

    这种地位,就像是朱元璋对待朱允炆一般。

    他比任何人都重视这个嫡长孙。

    朱棣看向了朱高炽:“你们兄弟俩一直斗,朕知道。可朕一直希望,你们兄友弟恭,不分彼此,朕也希望看到你们兄弟和睦相处眼下看来,是不可能的了,就算是你们装,都给朕装不出个样子来。”

    “老大,你是嫡长子,按理说将来必须担负起振兴大明的重任。”朱棣说道,“可你今天的表现,让朕很失望。”

    “儿臣惶恐.”朱高炽挣扎着要跪下。

    “朕没怨你。”

    朱棣拉着他:“朕只是不想看着大明亡了,更不愿意看到大明亡在你们的手上,朕希望你们兄弟能齐心协力、守护大明,维系大明江山若是做不到,也该选个真正有能力的人继承朕的皇位。”

    “父皇,儿臣”

    朱高炽顿了顿,咬牙说道:“儿臣一直不明白。”

    朱高炽没有继续说下去,可他的一句“不明白”,早已道尽了千言万语。

    他说完之后,目光坚定,毫不畏惧地迎上了朱棣冰冷的目光,虽然脸色苍白,站却在原地没动。

    “不明白什么?不明白明明你是嫡长子,为什么朕要给老二机会?”

    朱棣冷冰冰地反问道。

    他抬手,指着朱元璋的画像。

    “原因很简单,你爷爷错了,朕不希望跟他犯一样的错误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二十年后,你走在了朕的前面,瞻基以皇太孙身份继承皇位,是不是还要来一次靖难之役?”

    “还是说,瞻基要像朱允炆一样,杀了他的所有叔叔,杀了朕的亲儿子们?!”

    但在这个问题上,朱高炽没有任何退让的余地。

    他是燕王世子,他就该当储君,当太子!

    这时候一旦有任何退缩,那他是要后悔一辈子的!

    朱高炽显然已经不顾一切了,他看着父皇问道。

    “咱们燕王府这一脉的天下是抢来的,以后每一代君王,也要靠刀枪决胜负?”

    “靖难之役,二弟在战场上有大功劳,可我便在北平守城、后方足兵足食,没有立下大功劳吗?”

    “哈”

    朱高炽惨笑起来。

    “父皇,儿臣不服!”

    这是父子两人,第一次公开、正面、毫不退让的冲突。

    朱棣有他亲身经历的不忍言之缘由,朱高炽也有他的委屈。

    一时间,奉天殿内鸦雀无声,落针可闻。

    “今日国师做个见证。”

    见朱棣说到自己,姜星火也从锦墩上站了起来。

    “不管是以后谁当储君,谁当皇帝。”

    朱棣这话说得很有意思,当储君的,不一定能当皇帝,这里面暗示的东西,可就太多了。

    朱高煦的心跳忽然加速了许多,他隐约猜到了一丝迹象。

    但他经过姜星火的教导,已经不再是彻头彻尾的莽夫,他不动声色地思索了片刻,仍然保持了平静。

    朱棣顿了顿,又道:“至于朕的另外两个儿子,他们既然是朕的骨肉血脉,若是真有万一,便放去海外封藩,不要再回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们兄弟三个都要记住,靖难之役,不能再来一次了!”

    “父皇圣明,儿臣谨遵父皇教诲。”朱高燧似是放下了什么,重重说道。

    见老大老二没吭声,朱棣看向他俩。

    “朕还是希望,能够在你们两人之间,选出一个人做储君。”

    “大争之世,朕的儿子,争储,既要争得轰轰烈烈,也要争得光明正大!”

    “老二等评定完将阶,就要北上去开平卫备秋了,到时候北直隶的变法,一并管起来。”

    “给你们三年的时间,到永乐四年的今天,把南北直隶变法的成果,按之前给出的办法衡量计算,比个高低,谁赢,谁做储君,你们可还有意见?”

    之前虽然说过这件事,但却是在画大饼,没个明确的说法,如今朱高煦北上在即,朱棣却是把这件事给彻底敲定了下来。

    朱棣看向了朱高炽,意思很明白。

    朱高炽也清楚,父皇就不是嫡长子登基,再加上与朱高煦的感情,天然地偏向朱高煦,如今是一定要给朱高煦一个正大光明争储的机会,也是对靖难勋贵集团的一个交代。

    显然,在这段时间里,因为评定将阶的事情,父皇一定是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。

    而在这个机会面前,如果比的是自己最擅长的文治,自己也比不过,那就说明,父皇的选择其实是对的。

    自己,不适合继承大明的江山。

    而这时候,他不能再让朱棣失望了。

    朱高炽坚定地看向朱棣说道:“儿臣一定会成为储君。”

    朱棣松开了双手。

    朱高炽伏在地上喘息,如今精神松懈下来,刚才的疼痛几乎使他昏厥,但他忍住了,他缓缓爬起来,低垂着脑袋。

    朱棣盯着这个胖胖的儿子,良久没有作声,过了许久,他才问道。

    “你知道你刚才错在哪里了吗?不是立储的事情,是理学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“儿臣不该质疑父皇的决定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