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六十二章 西南土司的出路(1/3)

马帮能走,蜀锦能到印度,军队也能走。

皇帝是铁了心要打通陆上的道路,尽管定为长期的计划,但执行起来却一点也不耽搁。

同时,借助西南土司的力量也是最为理想的选择。毕竟他们比较适应气候和环境,对付瘴疠更有办法。

其实,在皇帝看来,最令人生畏的是亚热带的连绵雨季。

每年六至九月的季节风期,连天豪雨不断,天地为之一变,所有河流、溪谷,泛滥奔流,大树漂浮,道路坍坏,交通断绝。

所以,不管是瘴疠,还是雨季,每年适合用兵的时间也就五六个月。

要想攻入身毒,并稳固占领,就必须一次性投入足够的兵力和物资,即便交通断绝,也能够独立支撑半年。

以战养战,就地解决粮草物资,是一个办法。可弹药方面,就不是那么容易补给。

参照英国征服印度的历史,皇帝认为一万装备精良的军队,就足以在一邦或两帮立足稳固。最主要的问题,还是随军携带的弹药物资。

有这样的考虑,建起相对坚固稳定、运载量大的通路,还是非常必要的。

有火药开山炸石,有性能越来越好的水泥,有起重设施,还会有效率更高的砍伐工具,在莽莽丛林和高山峻岭间开辟道路,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。

王三善毫不掩饰皇帝对于扩张的热衷和野心,尽管这不能付诸于文字材料,但众家土官都明白了大明帝国接下来的战略布署。

伐缅只是大规模扩张的第一步,为打通天竺,嗯,也叫身毒的国家,做前期的准备。

天竺有金银财物,有象牙珍宝,还有广阔肥沃的土地。而这个天竺,还是由众多的小邦国组成,连缅甸的实力都是不如。

“王大人,刀氏愿迁民三万,出任孟伦宣抚使。”

“那氏愿迁民四万,出任杰沙宣抚使。”

“沙氏愿…….”

如同拍卖场上的竞标,几家土官率先开出价码,热情高涨。

只是土地和宣抚使官职嘛,这些土官可不傻。这五个宣抚使所在的辖地,正是一条商路,获利丰厚的商路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