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3章 随珠之辨,化肥之变(1/5)

吴夺听完,心说如此看来,就应该是随侯珠啊!

除了涢山、涢水应该是古名,现名不知;别的,都是对得上的,回头再查查就可以。而且,已经知道了涢山是当时这块金刚石的产地。

实际上,涢山,确实在春秋时期的随国境内,如今叫大洪山;而涢水,则是汉江支流,发源于涢山;而汉江最后的流向,自是长江。

大洪山有过很多古名,除了涢山,后来汉代叫还叫过绿林山,因为这是“绿林起义”的发源地;宋代以后才定名为大洪山。

后来,吴夺也查到了,在大洪山北麓和桐柏山南麓之间,有地矿学者提出过,确实是存在过金刚石矿的,而且是宝石级金刚石。只有宝石级金刚石,才能加工出随侯珠这种效果。

即便现在还没查,吴夺听到的,也是一个过程。

在涢山矿床,有一块金刚石脱离而出,在涢水中被水流冲运;这个过程可能很长,几百几千年也不好说;这块金刚石本来就大致是圆形,经过这个过程,会变得更圆。

到了春秋时期,被一个能工巧匠得到,打磨了二十多年,终于做成了一颗球形多面体,闪现出了耀眼的火彩。

只是不知什么原因,后来这颗珠子被一条蟒蛇给吞了下去。

这一点,和“大蛇献宝”也是有所契合的。看来所谓传说,也不是完全没影没边。

再后来肯定是被随侯所得了,随国亡国后辗转到楚国,又到秦始皇之手,最后,是尉缭拿走了······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