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章 移交(3/4)

最终,大家认为,接受赵国的建议,完成交易。

为了避免失信的风险,魏冉要求,一定要在赵交割完济东三城后,秦才交割太原三城。但公子郚坚决不同意,说由于秦是强大的一方,如果赵交出济东三城,秦反悔,或提出新的条件,赵会十分难办。魏冉反问,如果秦交出太原三城,赵反悔又该如何?公子郚回答道:“秦,大国也;赵交好之不睱,焉敢犯之!况臣在咸阳,若赵欺秦,臣愿当鼎镬!”

魏冉再让一步,说秦也可以派公子去赵国为质,只是必需先交割济东,再交割太原。公子郚有些愤然道:“赵,小国也,愿交好大国。以地易地,实欲得大国之善也。大国多方猜忌,甚失所望。若大国无所信于小国,无所亲于小国,小国愿以辞,缮甲厉兵,以待罪也。”

魏冉见再谈下去可能就要破裂,只得放弃。把公子郚多留了几天,施加些压力,见无济于事,只得作罢,同意了公子郚的意见,先交割太原三城。

公子郚的随从大都跟着去了太原,和相府的使者一起办理移交事宜,只留下公子郚和五名随从。

从咸阳乘船到黄河边,必须弃舟,走到上游,从上郡再乘船到蔺。

上郡原是翟人的领地,魏国后来占领这里,设立了上郡,但五十多年前就已经割让给秦国。那时,现今的秦王还未出世,甚至他的母亲也还待字闺中,还不是秦王的芈八子。上郡境内是被河流切割得千沟万壑的高原,这反而为防御提供了极大方便。魏和秦都在这里构筑了强大的防御工事。

上郡所治在肤施,这个地方以中山国王子的名字命名。赵武灵王灭掉中山后,把王子迁到此处;它此前叫什么已经不知道了。王子虽然失国,但经济实力还是远远超过普通人,这里也就渐渐繁荣起来。

蔺就在肤施的对岸,背靠吕梁,面向黄河渡口,寻常千军万马也难以突破,是抵御西面之敌的重要堡垒。但另一方面,它需要依托东方的基地,离石、兹氏,就站在它的背后,成为它的后援。所以蔺的防御方向只能面向西方,对东方的来袭几乎没有抵抗能力。——这也是为什么魏冉一直觉得蔺、离石十分鸡肋的原因:虽然能够获利进入赵的通道,但对赵的进攻却少有防御能力。

从肤施过了河,进入蔺,这里虽然是防御堡垒,但却远离真正的前线,所以守备十分薄弱。越往东,紧张的气氛越浓厚。离石已经可以算是前线了,它扼守着离石水河谷;从离石再向东,是兹氏,这里本来也为秦军所占领,但最终未能守住,落入赵人之手,从而切断了离石与祁之间的交通,祁孤悬于平原之内,随时有可能被吃掉。

进入离石后,相府丞转达了秦王的决定,秦军放弃祁、离石和蔺三城,移交给赵国。尽管没有欢呼,但相府丞明显感到离石官员都像放下一块沉重的负担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