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四十八年 第二百三十二章 春风起(1/4)

    清军的大队人马虽然从蒙古河南岸撤离了,但一座崭新的卡伦哨所却留了下来,并留有一百名甲兵驻守。这是为了监视北海镇的动向,同时告诉附近一带的边民,大清的统治还在。

    因为关外八旗仍旧实行“兵农合一”的体制,这些甲兵除了要站岗放哨,还要在蒙古河南岸开荒种地。

    二月底的时候,刘铮、新婚的洪大夫小两口也回来了。与他们同时抵达北海镇的,还有大批的药品器械和一套小型化肥生产设备的报价清单。

    赵亮和方化决定先研究一下,一是要选拔技术工人,二是要提前为合成氨工厂进行选址。

    进入三月,随着天气开始转暖,外东北大地上的积雪开始渐渐消融。一群群的大雁开始北返,天空中时不时的就会响起“嘎嘎”的鸣叫声。

    在北海镇和富尔丹城两地,一场不亚于大会战的春耕备耕也拉开了帷幕。

    对于肥沃的三江平原来说,民政部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确保开垦出来的土地的熟化程度。而土地的熟化其实就是将生地进行“三通一平”,路通、水通、电通和场地平整,由此才能保证耕地的高产。

    去年北海镇夺取富尔丹城后,年轻的驿丁巴满贡在入冬前带着民政的勘探队伍,踏遍了富尔丹城以北直到兴凯湖南岸的广袤荒原。而陈青松根据得到的勘测数据,在冬季的三个月里完成了第一批五万亩高标准农田的规划设计。

    一切的起点,就是修路。

    在民政部派出的办事员指挥下,那些来自各地的大清流民们,怀着吃饱穿暖的渴望,挥舞着铁锨锄头,加入了修路大军。与此同时,赵新签署命令,让两地部队派出官兵轮替,放下武器,拿起农具加入了春耕生产。

    经过两年的不断学习和摸索,万造和茂助(这些人的名字之前已经用惯了,大家只要知道他们已经归化为汉人就好了。)所带领的农业机械组,已经完全熟练掌握了这些机械的使用。他们分成了两支队伍,各自在北海镇和富尔丹城进行着春耕工作。

    生机勃勃的北海镇外,十几台50马力的拖拉机和四台如同荒原怪兽般的9620RX,披着醒目的绿色涂装,拖着宽大的联合整地机,开始下地耢雪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速地温回升,使地表土壤提前解冻。

    几天以后,大块大块的耕地终于露出了真容,土壤表面颜色深一块浅一块的。当低洼地的渍水顺着排水沟流走,地表颜色基本一致,表土化开三厘米左右,就可以开始播种施肥了。

    北海镇目前的春耕作物还是以小麦为主,面食能扛饿啊!麦种是赵新从另一时空买来的品种,前期较抗旱,后期耐湿;生长发育快,头伏就能成熟,平均亩产能达到四百斤以上。

    为了避免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地退化,陈青松在去年秋天组织人手准备了大量的有机粪肥。这些有机肥是用秋天的麦草和灌木树枝切成小段,再按上下顺序呈经纬状堆为一垛,往上泼浇粪尿水令其发酵。几个月之后,这些粪肥已经被沤干成了小块小块灰黑色的肥料。

    负责播种的驾驶员,都是由农机组里技术最好的车长担任。一台9620RX牵引播种机和施肥机时,作业宽度可达15米。负责驾驶的车长要让播种机笔直前进,行走轨迹避免漏播、重播;在地头转弯时必须保持一致。否则播种质量不好,将直接影响产量。一开始还看不出来,等小麦出苗的时候,那可就丢人丢大了!

    这是一场人和残酷气候的你争我赶。由于外东北无霜期短,夏季的雨水又多,小麦的春播必须抢种,才能够确保当年的收获。

    轰隆隆的机器声背景下,来自河南临漳的农民朱大贵,正在带着自己组里的农民往拓宽的路面上铺洒碎石。看着远处耕地里的那四只庞然大物,朱大贵此刻心中只有一股兴奋。他无法想象,地还可以这样种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