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8章 端午节和开荤宴(1/2)

随着陈星耀带回长安的消息传开,不会为何,之前幽州百姓都很羡慕从长安那边来的人。

特别是商人,都想着在幽州攒够钱,然后举家搬到南边,或者去长安。

但现在,已经很少有人这么想了,甚至在长安来的人面前,有一种优越感。

你长安人又怎么样?还不是跑到我幽州来讨生活!

这种优越感的产生,让幽州户藉变得更加珍贵。

之前还在观望,等在流民区,想着王妃放宽政策,加入城籍的百姓。

都开始急了,别管是城籍还是农藉,赶紧将幽州户籍拿到手,才是最重要的!

官员建议扩建流民区,沈冬素却笑道,不必。光是扩个流民区有什么用?

隔一年扩一次,工部一年申请一次经费,本王妃的银子也不是大风刮来的。

要扩就扩城!

现在整个幽州城都算内城,给我再扩一个外城出来。以幽州城为圆心,往外圈出十个县的范围。

庞先生等官员惊掉下巴,小心翼翼地提醒:“王妃,扩城所费的银子,足够扩一百次,不,一千次流民区了!”

王妃是不会算账吗?嫌弃扩流民区太费银子,然后就花百倍的银子去扩城?

“还有,扩城得上报朝廷的。”

沈冬素笑道:

“朝廷派的钦差都在幽州,钦差大人同意,等他回长安复命的时候,再上报就是了。”

安静坐着喝茶,以为此事跟自己毫无关系的陈星耀:……难道我还能说不同意吗?

怎么感觉我在幽州的作用,就是用来背锅的?

沈冬素接着道:“扩流民区非长久之计,外地百姓奔赴幽州,可不是为了住进流民区的!”

“幽州城已经拥挤不堪,新的工坊、学院、官方机构、官员府邸、商城街区,都没地方修建,扩城是必须的。”

“早扩晚扩都是扩,不如早点动起来。”

这个理由说服了官员们,当然,主要是府库充盈,不差钱。

王妃又不是像长安勋贵那样,今日要修个避暑的园林,明日要修个赏景的楼台。

就像后世流传的一句笑话,人家欧州都开始工业革命了,大清朝还在修园林、修园林……

沈冬素甚至连庞先生建议,提前为双胞胎建开蒙私塾、建演武场,都给驳回去了。

要什么开蒙私塾,年纪一到,全部到万书阁去。

在此之前,先在王府上几年幼儿园。

至于演武场,王府后花园够大,推平几块,修成小公园的模式,年纪小时有个运动的地方,年纪大点就到新兵训练营学骑射。

她要趁这次扩城的机会,将整个幽州城的格局都给调整一下,内城区的一些机构和工坊都迁到外城。

她心中还有一个大蓝图,但无法说给别人听,连庞先生也不能说。

那就是,若未来凌墨萧登基为帝,必须迁都幽州,这内城区极大的一片区域,自然要推倒重建皇宫。

若凌墨萧不能登基为帝,那登基的不管是太子还是吴王,第一件要做的事,必是除掉凌王。

那咱们幽州只能裂土自封,同样要建皇宫。

这幽州城就是国都,所以得内城变得极度拥挤,且建筑群越来越多之前,先扩城缓冲。

她将王府附近的区域圈定为东城区,以有偿的方式让已经在此地落户的百姓迁走,整个东城区只保留官方机构,和文官武将的府邸。

因为现在幽州城赏赐给官员的府邸,都是王妃设计的,最大就是三进三出,像长安那样占地几十亩的府邸,完全不存在。

连给莫大人和蔡大人建的婚房府邸,也是三进的宅院。

虽然宅院整体不大,但因材料是红砖,房屋都有三层高,窗户是陶璃。

也就是沈冬素烧出来的半成品玻璃,玻璃不像玻璃,琉璃不像琉璃,遂取了个新名字,叫陶璃。

这宅院的实用面积就大大提高,便是三进的宅子,一家几十口人住也绰绰有余。

除了扩城,保留内城未来建皇宫的区域,沈冬素这一次最想改良的,就是整个幽州的下水道!

这可是样大差事,若非有墨门子弟帮忙,她是不改有这么大的改良的。

这个时代的下水道,也就是倒污水的沟渠,都极为简陋。

导致排泄物之类的垃圾,得用粪桶运送出城,还给其取了个‘夜香’的名字。

因为幽州城人口太多,运送夜香的夜香行,工作人员就多达千人。

虽然幽州律法森严,百姓来到幽州还在流民区就学到,不可随地便溺,可还是有一些人习惯了,找个无人的地方就大小解。

没有下水道,城中人一多,夏天气味极为难闻,还容易滋生细菌。

虽然庞先生一再说,幽州城的环境已经算好的了,就连长安城,也常有人在城墙根处小解。

城墙根的墙面,生了一层的白硝。

但沈冬素可不能因为这是习以为常的问题,就视而不见。

她知道不光大夏有这个问题,中世纪的欧州同样有这个问题,能想像高根鞋早最发明出来,是男人穿的吗?

一是为了骑马方便,二嘛,是为了不在街上踩到屎……

趁着这次扩城大改,沈冬素一定要将下水道问题全面改革。

连陈琼都能挖出那么周全的地道,幽州城有什么理由挖不好下水道?

她坚持在这个时候开启扩城大业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。

那就是她只凭看流民区的工分表,便知道,幽州城官府能提供给百姓赚工分的工作,越来越少了。

路修好了、矿有奴隶挖、开荒有入农户的百姓、工坊招人都开始招熟手工。

至于之前基地那边喊破嗓子要人,现在则是百姓抢名额去基地。

谁能想到,当初沈林钟为了给基地多抢点流民,就守在流民办,为此还跟陈落雪吵架。

一句话,幽州城不缺人了,工分制吸引流民前来定居的弊端即将显现出来。

官府可提供的工作减少,百姓能挣的工分自然也就减少,不光影响他们入藉的进度,还影响他们的收入。

时间短些还好,时间一长,百姓自然心生不满,万一引发民变,那沈冬素花了这么多年塑造的幽州城口碑,将分崩离析。

别的方面可提供的岗位不多,就算多建工坊,让百姓去开荒,或是去牧场,也只能引流百分之一的人。

但是扩城新城就不同了,这一项大工程,最少能给十万人提供岗位。

还能刺激整个北境都动起来,最起码盘活整个北境的砖、瓦窑。

并且,连凌王妃过生辰,北境士族都赶来送礼。

幽州扩城这么大的事,你们好意思不表示表示?

别说提供人力,幽州不缺人力了,要提供就提供点粮食、物资和金银。

嗯,跟士族要东西的套路,陈落雪已经熟了,让她和陈星耀这个钦差打配合,能要不少东西回来。

沈冬素隆重地召见了幽州城春季大会,定下今、明两年,给自己乃至整个幽州的发展目标。

军事方面,一是守好丹东的同时,暗中让高丽、新罗、倭人内战,尽可能地消耗他们的兵力。

二是练海军、造战舰,练最强的海军,造杀伤性最强的战舰!

敌人已经在那站着了,只要有海军和战舰,咱们就能杀过去!

三则是守好凌墨萧已经打下来的北疆领土,开发牧区的经济产业,以建设兵团的方式,带动更多的人百姓愿意去建设牧区。

四嘛,自然是内部震慑和防备,说实话,北境的士族现在已经不够资格跟她掰手腕了。

北境只需要震慑,而防备则是针对太子党和吴王,谁知道这两人自己斗着斗着,会不会反应过来。

不能看着幽州做大做强,先一致把凌王干掉。

其实沈冬素内心深处还防备着一个人,同样不能告诉旁人,那就是皇帝。

实在是当年凌墨萧军功最盛之时,被皇后派施姑姑下蛊毒,她不信皇帝一无所知。

帝王心术,自己还是壮年,自然不希望那个儿子能强大到,他震慑不住的地步。

唉,且看后世鼎鼎有名的九龙夺嫡,最大的受益人是谁?不就是老皇帝吗?

沈冬素希望是自己想多了,皇帝对凌墨萧还是有些父子之情,并不单单将凌墨萧当一把刀来用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