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章 九华山的礼佛记(1/2)

车在五溪桥上停了下来。天已黄昏,桥下交交牙牙的卵石间,穿过潺湲的水声。侧望路左的九华山,恍如天上石林,柔如菇,悍如戟,参差一片。到眼一色的灰中,又含蕴着难以捉摸的茶褐色。

这安徽青阳县境内的九华山,与普陀山、五台山、峨嵋山并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。它们分别是四大菩萨的应化道场。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,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,峨嵋山供奉普贤菩萨,九华山供奉的是地藏菩萨。按古人的说法,我当属于“不得志逃于禅者”的人。当今之世,已不能过一瓶一钵的云水生涯,但抽几天闲,到佛地名山一游,参禅悟道,也算是对结庐心情的一个交代。

五溪桥是流自九华山的九溪、缥溪、舒溪、双溪、濂溪五条溪水的汇流处,亦是上山的必经之地。从上海、南京、合肥、芜湖、安庆各地上九华山的旅游车,每日于此上山,游客们的礼佛心情,也于此峻肃起来。趁司机询问上山路况时,我在路边的小铺子买了一瓶古井贡酒。司机对我说,拜菩萨不得喝酒。我笑笑。佛家的戒律不能约束我,何况宋代的禅僧就说过:要吃就吃,要睡就睡,随心所欲就是佛。闲话中,不觉小车过了一天门,盘旋在重峦叠嶂。路边三三两两的小筑,都是庙家。暗香浮动,钟磬声闻。忽然,暗黑的山峰闪起萤光,模糊不清的岩石变得积雪斑斑,是月亮升起来了。你感受到光芒,却见不到它。它隐藏在香火氤氲的丛林中,像老禅僧的一颗不露于外的深邃的心。一天驱车五百公里的我,顿时生起难以名状的轻松感。

上天台寺

从唐至清一千多年间,九华山陆续营造的大庙,有一百七十座之多。中间兵劫屡见,兴衰更替,许多寺宇屡建屡毁。本世纪来,大概是九华山最为冷清的岁月了。如今只剩得三十多座大庙。这当然不包括那些僧尼独守的茅篷和头陀面壁的石洞。比起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的佛国盛世来,已是风流不再。

山上寺庙大都集中在两处,一在九华街,一在中闵园。九华山的主峰十王峰,海拔一三四二公尺,它旁边的天台峰一三二一公尺,居二。上山的香客,一般很少去十王峰而径上天台正顶。皆因天台峰顶修有一座天台寺,旧志载那里是释地藏索居悟禅的地方。九华山海拔最高的名刹。游人不去,等于没有到九华山。我既是禅的寻求者,当然希望能在那清凉的高处,品饮一番尘埃外的烟霞。

九华街到天台寺,七点五公里。早饭后出发。后半夜下了一场小雨,此时阳光正嫩。到眼的景物莫不显示出那种纯静的、梦幻般的风格。这天气适合登山、也适合冥想。

抛开禅佛不讲,这条山路也是美丽得叫人心颤。喃喃私语的森林,实在得却如同是象征的泉水,村落边上歪歪斜斜的篱墙,洁静的盘桓的青石板路,还有路边全是用竹子做成的供游人进餐的小酒屋,所有这些都让你惬意,并不断加深对这种不加粉饰的素朴风景的喜爱。

当然,也有不尽人意处。

路边孤立的巨石和壁立的石崖很多,本来,它们是山中风景最有趣的组成部分。现在那些最能引起游人注意的石头上,许多都刻上了字,而且都是近几年的工錾。我见过多处碑林,一半以上的书法都不敢恭维。这里的刻石多为香客所为,更不能给人以书法的美感了。明代散文家张宗子游楼霞山,曾写道:“山上下左右鳞次而栉比之岩石颇佳,尽刻佛像,与杭州飞来峰同受黥劓,是大可恨事。”黥和劓,都是古代的刑罚。黥,是在脸上刺字;劓,是割掉鼻子。张宗子把刻石形容成黥劓,可见痛恶之深。无论从禅的角落还是风景的角度,我对于刻石也是持反对态度的。在中闵园去慧居寺路上,我见到一块一九八四年的石刻。刻的是九华山佛教的开创者释地藏的两句誓言:“众生度尽,方证菩提;地狱未空,誓不成佛。”字楷书,腴无拙,漆成红色,大有把周遭青翠拉入红尘的味道。在石前留影的香客却还不少,大约是他们对释地藏的崇敬吧!

释地藏,俗姓金,名乔觉,传说是朝鲜的皇太子,二十四岁削发为僧,唐永征四年来中国,卓锡九华山。九十九岁时在山中趺坐逝世。坐化三年后,启缸安葬,遗体如生。佛门弟子见其成道后的肉身与佛经中的地藏菩萨容貌相同,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的化身。从此,王室贵族出身的金乔觉成了“安忍如大地,静虑如秘藏”的地藏王!他的誓言出于莲花经中的一句:“只要还有一个孤独的灵魂未曾得救,我就要回到这个世界来帮助他。”遗憾的是,地狱未尽,他却早已成佛了。从“无事于心,无心于事”的禅家态度看,这金地藏很有点儒家襟抱。在他成佛千年之后,山上又新刻他的誓愿,可见儒佛合一的宗教观,至今仍盛。

中闵园一带,大庙七八,茅庵更多,是尼姑聚居地。我进去过十几家,均简陋得很。有的只是依崖而筑的半间竹舍,有的干脆就是一个石洞。一个皮肤粗糙得枞树皮一般的老尼姑守着一盏青灯,一尊佛像,就这么日著、月著、年著。灯油她是不必担心的,一路上的女香客,不少都提着大油壶,逢有香火处,必定进来献上一斤半斤香油。面对这些矢志苦修的老人,犹如面对斜坡上红叶飘落的寂寞秋枫。魂来枫林黑,魂去枫林冷。雨燕和百灵,不会筑巢其上,她们却把自己的巢筑在佛的心中。不用说,这些茅庵破费了我不少的香火钱。但是,若论心的投入,我可能还无虔敬可言。记得一位小和尚问他的师傅:“什么是佛?”师傅随口回答:“等到有一位佛出现时,我再告诉你。”这位高僧的机锋,真是一针见血。我想,这九华山的僧尼大众,不知有几位亲吻过佛的足胝,或许在梦中,他们如愿以偿地游历过天花乱坠的佛界。

爬完从慧居寺到天台峰数千级石阶,正午时分,我来到天台寺。

天台寺,又名地藏禅寺。耸立在天台峰顶青龙背上。寺前有渡仙桥、捧日亭。寺据崖而筑,就高低参差的岩石,合理布置一楼、二楼、三楼殿宇,最高处殿檐与寺后峰石相接,门槛下就是万仞深渊。整个殿舍既无天井,又无院落,但地藏殿、大雄宝殿、万佛楼以及禅房,斋堂均安排得井然有序,疏密合理。

从游过的寺庙看,我感到九华山的佛教建筑有其独到之处。每一寺庙的设计、基本上都打破了我国寺庙建筑中那种庄严雄伟,轴线对称的传统手法。或依石崖而檐勾残月;或临溪涧而槛落泉声,或假峰峦而门纳青苍;或旅丛林而墙邻农舍。这种外借天然远景,内就天然地形构筑的庙宇,富有变幻,而且这些寺庙的外形,极像特色鲜明的皖南民居。除少数大殿采用歇山大屋顶外,都是硬山两落水,盖当地烧制的赭黑色陶瓦。外墙也不搞得金碧辉煌,而是粉刷白石灰,远看就像是农家院落。事实上,九华山也是僧俗杂处。寺如民居,木格小窗,外朴内秀;村舍民居,也都供有佛像。从茂林修竹你感受季节的变化,而佛国的美感,首先体现在这些精致的建筑中。

走进天台寺,正赶上和尚吃斋饭。围有两三桌,一人一碗米饭,一盆萝卜烧豆腐,一桌合吃。看吃这顿斋饭竟比拜菩萨更有意思。原因是有两个年轻游客故意在那斋堂里大嚼其带来的烧鸡。一口烧鸡,一口烧酒,吃得津津有味,旁若无人。那鸡的香气,在山下算不得什么,可是在这高过千仞的斋堂里,对和尚们的胃,却是一场真正的考验。萝卜与烧鸡,可不是半斤对八两。开始有小和尚拿眼觑那嚼客,接着便有好几个和尚受了传染,眼和手的方向不一致起来。看来,“饮食男女,人之大欲”的观念,幽灵一样,始终在佛国徘徊,那怕这尘埃之外的天台寺,佛与人的争搏,也是不能完全禁止。逃于禅的我,由此感到:中国的禅学虽然是在印度的佛学上发展起来的,但毕竟大不相同。佛希望人成为佛而禅认为人就是佛。佛排斥情欲而禅却无碍于自由无羁的生活方式。两位游客的恶作剧,让我想起苏东坡,他老先生虽然喜欢参禅,却也不愿意放弃享乐,因此,他是一边念经一边吃肉。我以为,这正是修心养性两不误的好方法。于是,我摸了摸携上山来还剩得半瓶的老酒,也想微醺微醺了。当然,我不会在那斋堂里,在菩萨的祥光下开酒瓶儿,破坏别人的修行,怎么说也是一件没趣味的事。

出得寺门,手拽矮松,攀上青龙背的一束巨石,算是找到了一处放眼的好地方。南眺黄山,若隐若现的几笔淡墨;北望长江,飘飘欲举的一束云烟。脚底下九华山的这一片峰峦岩壑,寸寸尺尺的翠,罩着淡淡的香雾。真是一幅凝重的宗教风俗画,也是一幅恬淡的自然风景画。斯时我独享这一方美丽的江南,心在山道上蜿蜒,通向幽香的林间,我感到快要悟出一点什么样的妙谛了。恰恰在这时,那两个喝醉了高梁的年轻游客,这时竟挤来我的身边,不是来分享静寂的山色,而是肆无忌惮地谈笑他们怎样戏弄那些和尚。这真是大杀风景,我一生气,把那半瓶老酒扔进了谷底。

化城寺晚钟

山中气候多变,太阳一落山,又下起了小雨。从山中最大的寺庙祗园寺出来,只见路上的游客都穿上了就地购买的塑料薄膜制成的简便雨衣。两度黄昏,今日的和昨日的,都不曾出现绚丽的晚霞。林叶上滑下的暮霭,融进瓦脊上的炊烟。踟蹰在袅动的黄昏中,热烈的生命感会冷却一些的。九华街上小餐馆很多,也都还干净,大约不到时间吧,此时的生意冷清。我以为这冷清也是一种极有韵致的禅境。在街上踱雨,回味上山两天的感受,我想了这么一首五律:

今人拜古佛,到处有蒲团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