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5章 朱教习(1/5)

“铛…铛…铛……”

清晨,当露水洒落市井,清新的气息扑鼻而来。

长江畔的南京城里,市井街头的普通百姓们开始忙碌着准备一天的生活,摆摊的小贩们也早早地来到了街头,推着手推车喊着卖货的口号,吆喝声不绝于耳。

路边,五花八门的店铺逐渐开始张开门面,远处的晨钟声渐渐变小,耳边嘈杂的催促声中透着一丝熟悉和温馨。

街道两旁的楼房排列着,高低错落,一些怀旧的屋顶上依旧能看到兴建它时的样子。

窗外挂着的招牌幡旗随风招展,晨风带来一丝微凉,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八朝古都散发的缕缕历史气息。

古老城墙仿佛在这个时刻沉睡着,没有过多的风声和脚步声。

远处的鸡鸣寺钟声越来越悠扬,与街头上的热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相较于内城的世间繁华,距离它不远的宫城则是刚刚结束早朝。

朱棣乘坐车舆抵达武英殿并进入其中,一边走一边对身后跟随而来的王彦开口询问:“老二去太学也两个月了吧,这么久还不回来,是不想和我住在一起了?”

话音落下时,他也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,王彦则是汗颜道:“奴婢也派人去询问了,殿下说课程还没有结束,暂时抽不出身回来。”

王彦解释着,朱棣却不满道:

“我听说现在朝野上下都在称呼他为教习,太学的学子还说他是古今全才。”

“好啊……”

“我们朱家造反出身,没想到居然突然冒出了他这么个大圣人,好好的太子不当,却去当他的朱教习。”

朱棣阴阳怪气的说着,随后一手摸胡子,一手拿着朱笔指向王彦:“你派人去告诉他,这几日就是太子妃临盆的日子,他就是再想当他的朱教习,也得先把我的朱皇孙给先照顾好。”

“奴婢领谕。”王彦应下,朱棣也看向了那堆积如山的奏疏,十分头疼。

自朱高煦去当教习,把东宫奏疏三分之一让给他后,他并没有感到收回权力的快乐,反而是觉得十分烦躁。

朱教习有事情要做,他这个朱皇帝的事情更多。

从五月初到眼下的七月初,除了朱元璋的忌日他抽空去了一趟紫金山祭奠外,其他时候他都一直待在宫城处理奏疏。

对于朱棣这种藩王出身的天子来说,太久不出宫,他便会觉得自己与民生疾苦脱节,因此心里不免有些焦躁。

眼瞧着王彦派人去传信,朱棣这才安下心来处理奏疏。

待时间接近午时,户部尚书郁新与六军都督府的肇州伯李失出现在了武英殿。

朱棣收拾好一份奏疏,抬头看向了五拜三叩的他们:“平身奏事吧。”

“臣等谢恩……”郁新二人回礼,随后缓缓起身。

二人持着笏板,郁新先开口奏事道:“钦州、临安、思明三地已经调拨钱粮各百万,此外今年夏粮也开始准备征收。”

“山东对辽东移民已经宣告尾声,虽有百姓南逃,却也被遣返回辽东,预计入冬前辽东口数可突破二百万人。”

郁新还没说完,朱棣便开口道:“辽东人多,山东就人少,如何防止耕地不会撂荒?”

“回陛下……”郁新早有准备,故而不紧不慢的回答:“入冬前,辽东会南调挽马七千、耕牛三万头南下,对于均田的山东村镇,这些耕牛挽马将会进行分配下发,抵得上十余万百姓的劳力。”

“眼下青州、登州、莱州三府有口一百五十四万四千余,耕地二千三百七十二万余亩。”

“这些口数,加上朝廷自洪武年间开始分给百姓的耕牛挽马,足够耕种所有耕地,并且就去岁造册来看,三府耕牛挽马的数量比清丈田亩、人口前增加近六成,挽马耕牛数量近十五万。”

“按照过去的增长情况来看,兴许三年后,三府百姓就能在当地继续开荒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