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9章 建功立业(1/3)

深秋九月,东北大地层林尽染,山色绘就一幅美丽画卷,由北至南渐次展开。

崔哈河地面,不同于后世因工业革命而林立的工厂,十四世纪末的此地还是一片未被人开发的原始森林,山峦叠嶂。

在这秋意浓厚的时节,原始森林落叶纷纷,金色的叶子,悄无声息的凋落,在空中划出曼妙的舞姿,地上金黄一片……

“漱漱”

忽的,落叶被踩碎的声音传出,不止一道。

细细看去,在这河谷之中,一支队伍正在沿着河流向北,足有近千人。

他们没有展露旗帜,只是所有人都穿着棉花填充的红胖袄,外套着胸甲,身旁陪伴一到两匹马。

高大健壮的马匹被他们卸下马鞍,减轻负重,矮壮的马匹被他们挂上许多货物,阳光洒来,明晃晃一片。

一套套明甲被挽马驮在马背上,除此之外还有一袋袋粮食和战马的马鞍。

“这地方倒是凉快了,再过半个月,估计就要开始入冬了。”

队伍之中,呼吸着凉爽清新空气的朱高煦忍不住感叹,他牵着赤驩与兵马并步步行,一路自然奇景相伴左右。

放眼望去,山林秋色在阳光的照射下层次丰富,漫山遍野,蔚为壮观,与潺潺溪水相互衬托,形成一幅幅绝美的秋景图。

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,早已不复早秋那浓厚的黄色,只剩无数光秃秃的树木。

抬头看向通透的蓝天,湛蓝如洗,辽阔高远……

“唳!”

苍鹰嘶鸣,将朱高煦的思绪拉回眼前,几许清冷的风从山那面吹来,让他忍不住感叹这个时代的冬季居然来得如此之快。

“差不多还有两天路程。”

傅让拿着一张地图走上前来,指着一个位置给朱高煦看。

朱高煦看了看位置,再看了看天色,随后蹲下摸了摸地上的枯叶:“这两日应该不会下雨雪,正好适合我们突袭。”

傅让点头附和,但这时亦失哈和张纯却走来作揖:

“殿下,兄弟们三日未开灶,一直在吃鱼干和肉干,要不要今晚开灶,反正还有一百二十里,那老奴应该察觉不到。”

“不行!”傅让想要拒绝,但朱高煦却抬手制止,并进而询问张纯:

“兄弟们都会挖无烟灶了吗?”

“都会了,不然我们也不会来找殿下。”张纯频频点头,傅让听后却一脸疑惑:“无烟灶?”

“前几日我教授兄弟们的一种挖灶法,这种灶法很适合军队,不会暴露太多烟雾,你放心。”

朱高煦对傅让解释着,随后示意张纯安排大军准备挖掘无烟灶。

得了他的准许,张纯和亦失哈开始准备。

这次负责突袭的一千兵卒都接受过朱高煦的无烟灶训练,不仅有无烟灶训练,还有后世军队之中传承下来的许多训练。

前世朱高煦服役的地方山路崎岖,山高林密,日常训练就是巡边,野战炊事车上不去的地方,朱高煦他们就被要求用无烟灶的办法自给自足,这些东西,也都被朱高煦交给了渤海军的兄弟。

在他的注视下,渤海军的二十来个兄弟开始在林中清扫枯枝树叶,然后开始选址挖掘无烟灶。

无烟灶要求苛刻,必须要隐蔽通风,不通风到处都是烟。

挖掘时,得挖好主烟道和分烟道。

主烟道为一到两个,分烟道越多越长越分散越好,最好用湿树枝,草皮盖住。

正常是先挖一个二尺有余见方深约二尺左右的大坑,旁边再挖一个小坑。

这个大坑要尽量让使用者能方便向旁边小坑中添加柴火等燃料。

在距这个坑一尺左右的地方再挖一个小一点的坑,然后从底部将两洞贯穿,把所有挖出的土堆在第一个洞口周围,拍实,防止火光外泄。

在第二个洞口上方向后延伸挖至少三道烟道,每道大约半尺深,要一丈左右长,然后把锅按放在第二个洞口并用土把边填死,在烟道上方用树枝,麦秆之类的东西盖起来,上面盖上土。

按照锅边密远而疏的方法将烟道隐蔽好,将引火物从一号坑底放入第二个坑内。

在兵卒们制作无烟灶的时候,朱高煦前后来回看了看,确认无误后才让他们点火做饭。

不多时,十口大锅被摆上无烟灶,柴火被点燃后,兵卒们前往河谷取水倒入锅中,开始将随身携带的蒸笼放入锅中,而后铺上白布和军粮米。

只是一字时,经过多次晒干压缩的军粮米就已经膨胀为原本的模样。

朱高煦伸出手尝了一口,尽管这米饭因为多次晒干压缩而变得毫无米味,但行军打仗也不能要求太多。

“做菜吧。”他转头吩咐,张纯也开始来回跑着通知。

一锅锅蒸米水杯倒入晒干的野果和蔬菜,每个锅放入一块一尺长的醋布,一两豆油和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盐晶,以及随身携带的小鱼干。

伴随着锅铲来回翻动,同样不到一刻钟,这一锅水煮菜便做好了。

尽管制作方法简单粗暴,味道不是那么好,但对于行军多日一直吃肉干、面饼的朱高煦他们来说,这一顿饭完全可以抚平这几日行军路上的委屈。

每个人用随身携带的碗筷以小旗为单位上前盛饭,每碗米饭汤菜加起来差不多是一斤半。

这对于每日行军超过六十里的众人来说,已经算是极为丰盛的晚饭了。

哪怕有些人消耗大没吃饱,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。

朱高煦陪着众人吃完这一顿热饭,并在所有人吃完后命人将烟道上的树枝撤回放入灶坑里,带头与兵卒们将灶坑的旁边的土填回踩实,把烟道填平,再从旁边找些新土或是植被恢复其原有地貌。

经过如此一番操作,基本看不出原来的痕迹,而他们也在休息一刻钟后开始了赶路。

在没有雾霾和工业污染的这个时代,哪怕到了夜晚,天空之上悬挂的月亮也足够为队伍照亮前路。

夜盲症普遍不存在渤海军中,毕竟朱高煦在吃喝上很下本钱。

在这样昼伏夜出的赶路下,九月初五的黄昏,朱高煦他们便看到了松花江,以及矗立在松花江对岸的卜颜寨堡。

“三里左右,他们在南岸有哨所,我们若是从这里出去,哪怕是夜晚也会被发现。”

黄昏之下,朱高煦带着傅让和二十余人来到了松花江南岸的山岭,居高临下的俯视着卜颜寨堡地形。

卜颜寨堡在松花江北,西阳哈虽然没有足够的哨骑,但他在松花江南部和卜颜寨堡三里左右的位置都布置了哨所。

这些哨所是用石砌的,没有上去的门,人想要上去只能通过吊篮被吊上去。

傅让带他来的这处山岭距离他们现在扎营的地方有五里地,距离松花江二里左右。

这个时代的松花江还没有冲出如后世那般多的浅滩,因此河道要更宽,朱高煦估算了一下,卜颜寨堡这一段恐怕不下二里。

“得换个地方渡江”朱高煦看向一旁的傅让,傅让也颔首道: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